您好!欢迎光临中华母亲嫘祖网!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华母亲嫘祖网
   
名称描述内容
盐亭县嫘祖圣地碑诠释
来源: | 作者:石云龙 | 发布时间: 2019-09-02 | 3550 次浏览 | 分享到:
唐开元间李白之师,经世家赵蕤,在盐亭县青龙山作《嫘祖圣地碑序》言: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尤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是我国最早揭示嫘祖诞生和归葬独无仅有的文献。1994年中华嫘祖文化研究会在宜昌召开,与会学者观看了碑文原抄件,一鸣惊四座,认为唐碑也是嫘祖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主要文化遗产。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嫘祖是盐亭姑娘,盐亭是嫘祖故里,载入了炎黄词典,掀起了研究嫘祖文化的热潮。






唐碑《嫘祖圣地》朗读


学优则仕,于我如浮云。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乐在其中矣。当是时也,青龙场嫘轩宫修葺告成,乞序于余,余不负其三顾之忱,爰为之序。曰: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后山青龙场,全貌焕然,黎庶交易,百物咸集,惟丝绸繁多。嫘轩宫托月,则尤为壮观。嫘轩宫踞地千丈,总殿五层。宫前设先蚕坛,宫内塑王母、轩辕、嫘祖、伏羲、燧人、神农、歧伯、风后、常伯等一百二十六尊圣像。宫之前殿为嫘祖殿,敬塑嫘祖、马头娘、苑窳寓氏公主三尊巨像。宫之左右各一长廊,上具桑林殿、育蚕殿、烘茧殿、抽丝殿、编绢殿、制衣殿。
  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古帝耕籍田,后桑蚕宫,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衣食足而后礼乐兴焉,皇图巩焉。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
  远瞩崇山峻岭,晚霞朝景,如仙山神岛、玉殿晶宫。俯瞰仰望,虎踞龙盘,狮吼雷鸣,九龙捧圣,八仙朝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信哉,女圣嫘祖诞生之地也!泐石铭碑,以诫后嗣。集首创之大成,薪火相继,玉振金声,同日月齐辉,与天地并寿。
  赵蕤谨题 唐开元二十一年二月旦谷补竖
  (译文)《嫘祖圣地》碑文
       学优则仕,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高卧在长平,弹琴玩鹤,漱石枕流,音乐在里面了。在那时候,青龙场高敖轩辕宫修葺完成,请安排在我,我不辜负他的三回头的忱,爱是的顺序。说:女子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在本邑嫘祖山,死在衡阳路,尊重并安葬在青龙的头,墓碑还在。生前首创种桑养蚕的方法,抽出丝编绢的方法;规劝皇帝,旨在确定农业生产,方法制作衣服;兴嫁娶,崇尚礼仪,在宫殿,把国家的基础,统一中原。贺若弼政之功,永世不忘,是以尊重为先蚕。
       后山青龙场,全貌焕然一新,百姓交易,万物都集,只有丝绸繁多。高敖轩辕宫托月亮,就更为壮观。高敖轩宫坐落在上千丈,总殿五层。宫前设先蚕坛,皇宫内塑王的母亲、轩辕、嫘祖、伏羲氏、燧人氏、神农、岐伯、风后、常值等一百二十六尊圣像。宫的前殿是嫘祖殿,敬塑嫘祖、马头娘、苑窳寓氏公主三尊巨大塑像。宫的左右各一个长廊,上具桑林殿、育蚕殿、烘茧殿、抽出丝绢殿、殿、编制衣服殿。
       记得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在蜀王的祖先蚕丛;后来文翁治蜀,大加宽建筑;历经战乱,已经有三缺三圆了。古代皇帝亲耕籍田,后来桑养蚕宫,春不侵夺农时,就是有吃;夏天不影响蚕工,即使有衣服。衣食足而后礼乐兴起来了,皇图巩呢。因此每年在正月初八至二月初十,天子百姓祭祀先蚕,典礼的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的尊重。

远远望崇山峻岭,晚霞朝景,如仙人山神岛、玉石殿水晶宫。俯瞰仰望,虎距龙盘,狮子吼发出雷鸣,九龙捧圣,八仙朝尊。物产之精华上天也视为珍宝,这里的人多豪杰,地有灵气,相信吗,女圣人嫘祖诞生之地的!裂纹石刻碑,以告诫后代。首创的大成集,把柴火相继,玉振金声,与日月齐辉,与天地同寿。
赵蕤谨题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天谷补竖



盐亭县嫘祖圣地碑诠释

 

唐开元间李白之师,经世家赵蕤,在盐亭县青龙山作《嫘祖圣地碑序》言: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尤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是我国最早揭示嫘祖诞生和归葬独无仅有的文献。1994年中华嫘祖文化研究会在宜昌召开,与会学者观看了碑文原抄件,一鸣惊四座,认为唐碑也是嫘祖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主要文化遗产。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嫘祖是盐亭姑娘,盐亭是嫘祖故里,载入了炎黄词典,掀起了研究嫘祖文化的热潮。

嫘祖发明野蚕家养是行神,足迹所至,都有神奇的传说,近十几年来很多地方都在说是嫘祖故里,是古西陵。纵说纷纭,有人从不同角度对盐亭嫘祖圣地碑序提出质疑,非赵蕤真文,谓是他人伪托,惟老同学杨君尤胜影响较大,衡、蔡二老虽作了辩解,而各持一词,没有抓住要核,窃以为鉴别碑序真伪不应纠缠在“文体”、“姓名忌讳”等枝节上,应该切实研究赵蕤为什么要撰写举世瞩目的《长短经》?它与嫘祖圣地碑的内在联系,撰嫘祖圣地碑的真正内涵目的是什么?

一、赵蕤为什么要为嫘祖撰《圣地碑》序

赵蕤借古论时政,毕生心血倾注在撰著《长短经》为则天皇后治国安唱共鸣。撰嫘祖碑序是《长短经》的续著,赵蕤为什么要为嫘祖写碑序呢?原因较多。主因有下面几点:

(一)时代背景。著书立传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按《四库全书》、《唐书·艺文志》和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赵蕤生活在张柬之搞血海腥风“宫廷政变”逼则天皇帝下台,唐玄宗之父相王统领南牙军配合张柬之杀二张,把韦承庆、房融以及司礼师袁神庆逮捕下狱,说他们是张易之的党羽。开元四年,唐玄宗下令捣毁则天皇帝建造铭记武周功德的天枢柱,不承认祖母的政绩,杀害太平公主和忠于武则天一生的上官宛儿,生为隐士的赵蕤生性侠气,面向现实,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借古论时政之后,又为上古女中圣贤嫘祖铭文撰序,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是写碑序的主要原因。

(二)碑文有五大特征。其一,《长短经》共计六十四篇,合为十卷,高深莫测的是,作者的籍贯,生卒年月却只字未提,原因在《自序》中曾说:“我并不想借此来哗众取宠,博取虚名来披露自己。写碑文赵蕤已近暮年,真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反其道而下笔,先述撰碑文人的生平韵事。”

其文曰:“学优则仕,于我如浮云,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乐在其中矣!”大意是说:有人说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但是于我来说做官好似天上的浮云,隐居在高峻的长平山中,抚玩琴瑟,饲养禽鹤。引西晋一位才薄卓绝、爽迈不群名叫孙楚所言,“楚少欲隐居,谓王济:漱石枕流。追问说: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其齿。”大意是说,作为一个隐士枕席旁边经常备着清凉的水,可以洗耳,有利广闻,经常用沙石磨刷牙齿,有利长寿,多见直言是隐者的人生乐事。这是碑文的第一特征。

其二:《长短经》对历代帝王功德的评论内容简短,如对黄帝的评论仅二十四字,颛顼仅四十二字,帝喾仅三十八字,而对嫘祖的功绩长达一百字。首先赞扬三千多年前嫘祖就是女人中的圣贤,凤凰中的首领,女人中的第一能人。三千多年后,在男权社会里复出一位女强人,也能当皇帝的武则天是一致的,这是第二个特征。

其三,碑文首背嫘祖出生在本邑嫘祖山,归葬青龙山之首,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第一,碑文有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了。说明赵蕤看见过西汉初年文翁治蜀时,蜀王蚕丛为其先祖所建的旧碑。第二,碑文中所说的蜀王的先祖蚕丛是历代史学家所共认,特别是《史记·五帝本纪》结束语所说:他写《史记》资料来源于《五帝德》及《帝系姓》,而《帝系姓》出自孔子,司马迁强调说:我写《史记》读了《春秋》、《国语》,这些书对《五帝德》及《帝系姓》的阐述都很清楚明白了。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说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什么叫《帝系姓》呢?是指黄帝的传代系数。如《夏本纪》所说: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按照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即上古时期蜀山氏,这些资料包括《山海经》亦反复指出黄帝的出生地在岷山即古代的蜀山氏。《蜀王本纪》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蜀、冢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卜,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还参战。其地东接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秦岭),西奄峨眉、冢(西面峨眉和冢山之域)地称“天府”。蜀王的先祖蚕丛,慎终追远。为老祖宗嫘祖的诞生地,即今天的盐亭县青龙之首筑墓树碑,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赵蕤逝世至清朝末年,一千二百多年后在盐亭县出土的上古伏羲时期五十多个文字刻画符号与四川岷山茂县、陕西半坡村,折江河姆渡文化相一致,充分证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原生地在古蜀,在川北盐亭县。

赵蕤在碑文中首背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是完全正确的。如果赵蕤在天之灵,知道盐亭现在出土的上古文物,证实了他的论证行为,一是会含笑九泉。

其四,四千多年前,嫘祖发明野蚕家养、衣被天下,在男权社会里,把嫘祖的功劳记在黄帝头上,直到唐朝天马行空的赵蕤拨乱反正,铭文记上“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是以尊为先蚕。”有人说“先蚕之词,出自《礼记》,非实,孔子作《礼记·月令》原文云:季春三月,天子要向先帝祭献黄桑之服,祈求养蚕丰收”,文中没有先蚕之词,大意是:皇帝要向发明野蚕家养的黄帝祭献黄色的丝衣,祈蚕茧丰收。说明“先蚕”之词始于唐朝的赵蕤,可惜皆碑文远离城市无人传阅。直到南宋《路史》始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嫘祖为帝妃,始教民养蚕制丝,以供衣裳”,才面世公之于众。说明“先蚕”之词始於唐朝赵蕤。这是四大特征。

其五,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属于男人,是男人的附庸,后宫不能涉政,只有男州,没有女县。相传五千年前,嫘祖是西陵氏酋长,智慧超群,不但发明野蚕家养,而且文武全才,能征贯战,化干戈为玉帛,碑文故言“嫘祖兴嫁娶,尚礼仪,驾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五千年前的嫘祖,就是妇女中的圣贤,凤中之王,由于长期男尊女卑的压制,直到唐朝才出现第二位女中强人则天皇帝。这是第五大特征。

(三)嫘祖圣地碑,写于何时。嫘祖传人王映维在《我抄唐碑的前前后后》叙述说,碑文有些笔画脱落、残缺不全的字。如撰写碑文日期“开元二”之后虚缺了两个字,属于建碑年代的两个字,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第一个年号,历时二十九年,缺的两个字,应当是二十一至二十九之间的某一年”,究竟是哪一年,不能随意填补,日期体现时代背景,特别关系赵蕤为什么要为嫘祖写碑文,思想基础何在,有研究的特殊意义。

据说《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716年),传说赵蕤征君不辟是何时,唐玄宗是否征召,我国入京应举参加殿试,是从则天皇帝天授元年(690年)开始,还是象征性的。士人入仕主要由宰臣推荐。《通鉴》记载: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听说王琚精通权略,是一位机巧、诡诈的纵横之士,因此不能重用,说明唐玄宗对待纵横之士的态度。李白二十五岁前跟老师加挚友的赵蕤在长平山学艺(公元726年),二十五岁,出蜀远游,直到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才经人推荐入仕,整整十六年,这时的李白已经四十岁了。漫长的十六年中,有人说在游山玩水,有的说在求职入仕,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据《通鉴》记载:天宝初(公元742年),鲜于仲好读书,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对鲜说,现在我只是受到皇上的器重,假如在朝中再没有别的内援,一定会被李林甫所害,听说杨贵妃新得皇上的宠爱,但无人敢攀附,鲜说有个叫杨钊的人,是杨贵妃的族人,你可托他,章仇兼琼很高兴。这就是后来的杨国忠。据考证,李白也是剑南节度使引荐给礼部侍郎加集贤学士贺之章,贺之章再推荐给唐玄宗后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赴唐都长安前夕,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公元741年)来到长平山与老师赵蕤告别,这时李白年满四十岁,赵蕤已是五十五岁暮年了。时逢赵蕤在青龙山参加嫘轩宫落成归来,李白阅读赵蕤为嫘祖撰写的碑序后,感慨万千,沉睡了三千多年的人文女祖,重新露出曙光,非常赞赏,在李白的脑海里勾画了一幅嫘祖子孙蜀王蚕丛在古蜀天公不作美的形象图画。在赴唐都长安登上秦岭之巅回头望古蜀,诗性陶涌,以蜀道为背景,一幅一幅铭刻在蓝天之上,与赵蕤写嫘祖圣地碑相对应,喻题为:蜀道难。

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大意是:海呀呀,危危高险呀!古蜀国的道路比登天还难呀!嫘祖之孙昌意之子蚕丛及鱼凫,从黄帝开始建立的国家时间太久远,人们都已经记不清楚,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了。尧驱四凶,决五服,造成民族隔离,商、周之际把蚕丛蜀王排除在诸候之外,不能与秦岭以北的诸候会盟,像秦岭山中的太白山一样高入云天,无法通行,只有飞鸟往来之路。可以从峨眉山的山岭上横架空中桥梁。昔日的秦惠王设美人计,许五位美女嫁给蜀王,蜀王派遣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回到梓潼时,见一大蛇钻入洞中,五力士抓住蛇尾往外拉,结果把山拉垮了,五美女和力士全被压死,山也分成了五岭。秦惠王一计失败二计又生,制作了五头石牛,石牛排泻出金子,叫牛便金,诱蜀王修栈道,赠石牛给蜀王,蜀王修了像天梯一样相连接的栈道,石牛不便金。后来秦朝的军队从栈道入蜀灭了蜀国。太阳神羲和驾着六条神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奔腾的浪涛在蜀中盆地冲波逆折。善于高飞的黄鸟也难飞过,善于攀登的猿猴也难越绕。陕西省略阳县西北的青泥山,百步九弯迂回曲折。“五服”把蜀王划入蛮夷之列,秦岭像天梯一样伸手可摸到西方银河系中七颗参宿星和八颗井宿星,蜀王统率西方的八国诸侯蜀、庸、羌、、微、卢、彭、濮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来仍然划分西南夷与中原有别,坐下来屏住呼吸长叹息。长平山临时时,老师赵蕤拉着李白的手,老泪盈眶,挚友呀!前往唐都长安不知何时回来呀!李白说:虽然畏惧陡峭的山岩不能攀过,群鸟在古木参天的树梢上悲鸣,仍然有雄鸟飞翔于前,雌鸟跟飞于后,栖息在林间。因为蜀王杜宇号称望帝子规,把王位禅让给开明蜀王,自己隐居于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鹘鸟,每年暮春,杜鹘鸟叫鸣,其声凄切,蜀人认为蜀王杜宇归来了。所以我一定要回来看望老师呀!古蜀文明的历史,像秦岭道路一样要理清楚,比登天还难。使人听了即是青春美貌的佳人,也会立时哀谢。

嫘祖的子孙蜀王创造的古蜀文明,欲与天宫试比高,枯松倒挂布满绝壁,被历代史学者偏见所歧视,蜀中的名士像洪水在一道道山沟中奔腾冲击,拨乱反正的声音像雷一样轰鸣。秦灭赵国,赵国的蜀卓氏不远千里,徙汶山土沃。高峻崎岖的剑门关,一将当关,万夫没过,春秋战国,中元五霸长期称强七雄争战,民不聊生,古蜀国剑门关阻隔,蜀中盆地如世外桃园。汉兴,三国割据,战火飞分,杀人如麻。南北朝狼豺相斗,血流成河,天府锦城虽然美丽,不如隐居长平山,抚琴弄鹤。要想揭开古蜀文明史,比登天还难,转身西望长长地叹息罢了。

此诗原著《题解》:根据《本事诗》和《摭言》记载:李白自蜀入长安,贺之章读其《蜀道难》大为赞赏,称李白为“谪仙”、“太白星精”,据此,知此诗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贺之章天宝三年辞官归越,卒于当年公元744年。

历代史学家认为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行路的艰难,大胆的夸张和奇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绘出蜀道上的奇异。

其实其意,不竟如是,窃以为赵蕤和李白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善谋略,古蜀文明史,长期被人为地歪曲歧视。东汉的应劭把青阳降居蜀之江水妄说成安阳的江国。青阳本是嫘祖的长子,西晋的皇甫谧著《帝王世纪》妄说是黄帝元妃方雷氏所生。从而另树成东方文化的始祖。与西方颛顼文化相对立。黄帝的出生地按《山海经》在古蜀岷山,皇甫谧时而妄言在鲁北,时而又言河南新郑。特别到了唐朝的张守节以《正义》之名压制群芳将上述妄言载入史册,延续至今。难道赵蕤和李白他们不悲愤吗?故赵蕤写圣地碑歌颂嫘祖,李白以蜀道难全篇歌颂蜀王,与之相对应,不是偶然,让后有君子深思其意。

(四)嫘祖圣地碑是赵蕤真文。上述五条特征成立,则不应纠缠在一些枝节上,如质疑“文体”与《长短经》不合拍,应考虑阅读对象是谁。如《长短经》赵蕤自序末尾四句说:“辄露见闻,逗机来折,凡厥有位,幸望详焉。”这四句是让当时的秀才、举人、进士、宰臣、皇帝阅读的,当时的广大庶民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他们听得懂吗?这样如果碑文写的古文起什么作用,把古文释成白文,大意是:“之所以披露自己的见解,是因为要引出后来的贤明哲人。如果有正在其位的帝王,他能详尽地读这本书,我就很荣幸了。”面向老百姓,则应朗朗上口,如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幼孺妇皆,喜闻乐诵,深知其意,所以嫘祖圣地碑采用白文体是合时宜的。再如碑文后面有“谨题”二字,有人认为“谨题”是对作品或作者的尊敬之意,必须是对有身份的人的作品写上一段文字以示尊重,赵蕤怎么会在自己的作品用“谨题”二字。其实,“谨”字有两解:①郑重,小心谨慎。②郑重,恭敬,谨启。“题”字有两解:①题目,②写上,题词。“谨题”大意是:“小心谨慎地写上。”赵蕤用“小心谨慎写上碑文,是非常正确的。”

再如,“文翁治蜀”质疑认为文翁治蜀治所在川西成都,怎么能治到川北的广汉盐亭。然而《汉书》有这样一段记载:“文翁治蜀,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文翁大兴儒学之风成为全国的典范,蜀、汉近在咫尺,文翁与蜀王的先祖嫘祖缮造坟墓有何不可。

再如,碑文有“忆宫史”,质疑“忆宫史”只有蚕丛、蜀王、文翁才能言忆宫史,赵蕤只能言“考”字。然而碑文有“据前碑所志”,说明赵蕤当时亲眼见过文翁时的旧碑,而且碑文有忆宫史,既然蜀王、文翁都能言忆宫史,赵蕤为什么不能言忆宫史呢?

再如,碑文中有“集首创之大成”,质疑“大成怎么能是首创”。据考:大成语出“孔子之谓集大成,成者乐之一终,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赵蕤根据历代的史料总结了嫘祖一生的功绩,铭刻在圣地碑上,公之於众,正可谓是首创之大成。

再如,后山青龙“场”,质疑认为古代把物资交易之地叫“集”、墟、圩。四川把集市叫“场”,可能是近代才兴起的方言土语。唐宋时期没有把集市叫场的记载。请问;四川在唐、宋时期把集市不叫“场”,又叫什么呢,总得有个名字。按照词典字意的解释:“场”处所,许多人聚集的会场、市场、广场。所以北方把集市以它们的方言土语叫“墟、圩”。而四川把集市叫“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方言土语。

再如,对何德川抄唐碑的质疑。笔者2005年4月在盐亭灵龙玉龙山与何德川交谈时,何说:“他和衡全三同样抄唐碑,现在功劳全部记给王映维一人。”我说:“王老不仅抄唐碑,主要是保存献出了唐碑的原抄件。”笔者后来阅读何德川《我是唐碑见证人》有这样一段叙述:那篇唐人赵蕤撰写的碑文,我不仅背得烂熟,还把它用於实践,家住高灯大石头的马明友是我的姐夫,他为母打碑,我给他写的碑文,就是照套唐碑的格式来写的,以介绍我自身开头:“穷经读书,孤馆舌耕,坛小室陋,惟吾德馨,尔无穷矣。当是时也,姐夫也为母圆坟立碑,乞序于余,余不负其重托,爰为之序曰:马王氏,素有贤名,生于白象山,殁于大石头,遵属葬于场镇垭之左……”这样一直写下去,颇觉有点新鲜味,当地保长彭明华看了夸我写得好,有“才华”。而我口中不说,心头在想,我有啥子“才华”,是在抄唐碑,照葫芦画瓢。

何德川2010年逝世。笔者为了弄清楚何是否给马明友写碑文的真实,进一步证实赵蕤写嫘祖圣地碑的真伪。笔者2013年3月前往高灯大石头询访七十八岁的王兴海老人说:“马明友他母亲立的是‘灵房式’的碑,1953年土地改革,马明友是地主,1958年大跃进,挖坟集肥,碑坟已毁,开荒种地。”虽然没见到碑文,而马明友给母亲立碑是实,基本可以说明何德川抄唐碑是真实的。

再如,“忌讳”上文已有叙述,不再赘述。

以上种种质疑,严格地说,都是莫须有,不值一谈,都是枝节问题,重心还是应该研究赵蕤为什么要写嫘祖圣地碑,他的意义是什么?

(五)嫘祖又名王凤的由来。嫘祖本来就姓嫘,按说文解字,“嫘者,田间的采桑姑娘,野蚕家养的始祖,黄帝元妃嫘祖。”

1996年,盐亭县开展文化大普查,龙泉乡金凤村石马沟悬岩上,二个洞口称蛮子洞,洞距地面7.98米,分左右二洞,左洞壁上刻的字较多,人名都姓马,左壁刻一女子乘一匹马,缓辔慢行,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先祖功德黄帝诏”,下联:“王氏蚕姑丝绢藏”。字是刻在石上并用土红填写过的,石壁上刻有:咸丰九年腊月十二日开洞,十年二月三十闭洞,并还有石工姓名和承首人的姓名,从这些现象说明,在开辟洞穴时,是经过周密设计,并精心施工,据当地民众推测可能是古蜀先民的藏丝洞。该洞已被绵阳市文化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

藏丝洞距离嫘祖山仅七公里,从洞内的对联内容,提出一个重要信息,唐朝赵蕤撰写嫘祖圣地碑,碑文有“女中圣贤王凤”,嫘村山的王姓认为嫘祖姓王名凤,因此长期以来尊祭嫘祖为王姓始祖,不仅为之建祠礼祭,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佐证,嫘祖圣地碑确为赵蕤所写。

二、革易时弊,兴亡治乱

唐宋以来,有两本书历来作为领导者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为有政绩有业绩的帝王将相所熟知,一本是从正面讲谋略的《资治通鉴》,一本是从反面讲谋略的《长短经》,又名《反经》。对于前一本,统治者不但学习运用,而且不断地宣传出版,而对于后者,统治者往往只用不说,这也使《长短经》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为世人所了解,为《长短经》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中国纵横之术始于鬼谷子,因为有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的应用,而名扬于世。古人说苏秦、张仪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这就是《长短经》命名由此而来。

赵蕤精于纵横之说,夫妇生性恬淡,任侠有气,喜欢隐居,不涉城市,不喜欢做官,也许正是这种隐者的个性,才使他独立独行,不像其他史学者那样在著述中以为帝王歌功颂德为主,对他们的过错失误却较少关注。相反,《长短经》更加注重分析帝王贤相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他们所犯的错误,针砭入里,令其难以虚假伪饰,可以说是刮析当时统治者治国之道、谋略权术的一部难得的反面教材。赵蕤大约生于垂拱(公元686年),卒于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享年七十岁,整个青春年少时期,都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度过,他非常赞赏同情武则天的独特个性,为武则天伸张正义,借古论时政,把毕生心血倾注在《长短经》的内涵之中,成为则天皇帝治国安邦的共鸣人。

三、心灵创伤与赵蕤

武则天小的时候,有段故事,《旧唐书》载:则天在襁褓,特级相面大师袁天纲来至利州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晴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这段话说明武氏自幼就有男儿的性格。

武则天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个第一老师应当就是她的母亲杨牡丹,因为史载杨氏知书识礼,非常喜欢读书,她的这种习性当然也会影响到武则天,只有高素质的母亲才会有高素质的子女,武则天涉猎文史,且文笔书法非常优秀,当然是杨氏的心血。

武则天十二岁时,贞观九年(公元655年)不幸降临到年幼的武则天身上,她的父亲武士病逝,等到办完丧事,年幼的武则天与母亲回到长安,与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按当时的族规,聚族而居,而更不幸的是,失去父亲的庇护,异母兄长们的虐待,可以想像少女武则天年幼的心灵受到何等的伤害,影响了她一生。但值得庆幸的是,少女武则天越长越美丽,越长越可爱,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佳人。

贞观十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观音婢死了,年仅三十六岁,她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在夫妻生活上给他留下三男四女,太子李承干,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李世民一度非常悲痛,等皇后死了满一周年,李世民多次张罗着要另立新皇后,都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没有无忌的同意,只好放下立新皇后的念头。

对杨氏和她的女儿武来说,李世民多次立后受阻,却是一个机遇,武的美貌才学终于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立皇后不成,选美女大臣总没有理由阻止吧!于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年方十四岁的武接到了李世民的旨意,选入宫为才人,从此开始了她命运的转变。

说,当接到旨意的时候,杨夫人拉着女儿的手痛苦流泪不止,武却坦然自若,安慰母亲说,“见皇帝不见得不是福气,何必哭呢,当武入宫之后没有多久就受到唐太宗的性爱,因为她才十四岁呀,身体根本就没有发育成熟,按照现在的法律来说,李世民是犯了奸淫幼女罪,不过唐太宗似乎对武还算满意,赐号武媚,从此以后武就多了一个名字武媚娘,可惜的是,对武的一时性起。唐朝制度,皇帝有法定后妃一百二十多人,加上后宫的各种有义务隐皇帝上床的女官足有几百人之多,如果皇帝每晚都要同宫妃上床,不到一年这皇帝恐怕就得寿终就寝了。所以皇帝们大多时候也是采取独睡主义的。大多数皇帝都是只有性爱,没有情爱,情爱是独一无二专有的。李世民的性爱太多,很快就把武忘掉了。

在宫里倒学到了很多东西,没有事情做,倒也知道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她的工作就是服侍太宗日常生活、上朝事宜,亲眼看到李世民如何处理国事的情况,武在后来的历史上大展宏图,与李世民不知不觉的教导有关。

太子李治经常在父皇太宗身边服侍问安,见到父皇身边这位如花似玉而没精打彩的小姑娘,李治生来就是一个天真活泼多情的种子,慢慢地为这位小姑娘抱不平,他、她们也只能从眼神上互送情意,时间长了,也会互吐爱慕之心,结下情爱的种籽。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死的时候武仍是一个才人的身份,没有升职,时间也过了十二年,武已经年满二十六岁,生命中最美好青春就被唐太宗这个老头子给耽误了,按唐朝皇宫的丧制全部宫妃都被赶到感应寺削发为妮,天性阔拨的武也不例外,终日寂守在地狱般的经堂念佛陀的苦闷生活,一切幻想都成了泡沫,心灵上无法克服的创伤是多么深刻呀,一切都完了。

四、打破旧世界作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唯一的共鸣人——赵蕤

好在对她风情的太子李治继承了皇帝位,没有忘掉她,皇帝借口要到感应寺上香拜佛,武听到这个消息,又焕发出人生一线曙光,重整仪容,迎接皇帝的到来,唐高宗来到感应寺,出手大方,众妮都得到一份赏赐。皇帝指名召见武才人,俩人见面默默含情,皇帝拉着媚娘的手,媚娘自幼善书,准备好的小字条,捏在手心,皇帝略视一首七言绝句,其中最后一句是“盼君早摘石榴裙”。皇帝鼻子一酸,含泪欲滴,媚娘泪水盈眶。

皇帝和媚娘在感应寺的见面,很快被王皇后知道了,王皇后喜出望外,原来王皇后仅凭娴熟文雅、立为皇后,高宗并不满意。善言貌美的萧淑妃得到高宗的宠幸,王皇后认为报复萧淑妃的机会到了,暗中派人把武媚娘接回宫中,送到唐高宗面前,高宗皇帝,大赞皇后的德贤,封武才人为宸妃。

高宗皇帝想改立宸妃为皇后,主持东宫事碍难开口,永征六年(公元635年)宸妃生下长女,取名安定公主,皇帝来后宫看望刚满一个月的小公主,宸妃吩咐奶娘揭开被褥,发现小公主已暴卒,皇帝追究死亡原因,宸妃悲痛说不出话来,奶娘说:刚才王皇后看过小公主,皇帝认为是皇后害死小公主,下令把王皇后废为庶人,囚禁在宫内。

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李义府四川盐亭人,觉察皇帝欲立宸妃为皇后,于是首先书奏请立武妃为皇后,随后百官进奏请求册立皇后,高宗便下诏说:“武氏门第显赫功勋彪炳,出身良好高贵,先皇清楚地了解武氏的言行举止,常常表示欣赏赞叹,就把武氏赐给了我,就像汉宣帝为太子立王政君为太子妃一样。可立武氏为皇后,三天后高宗驾临殿前,命令司空李世携带玉玺印绶册封武后为皇后。

后宫不干政,皇后不涉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男权社会的戒令,唐高宗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他认为才德兼备才是一个好皇后,武后认为,女子半边天,男子所做的事,女子也能做,男女平等,长短互补。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风邪而目眩头重,眼睛不能看东西,各部门上奏事情,高宗让皇后批阅奏事,皇后天性聪明机敏,广泛阅读文史书籍,处理事情都符合高宗的旨意。从此高宗将国家政事委托给武皇后,皇后的权势与皇帝等同了。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在贞观殿驾崩,遗诏令太子李显(三子)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决策的可听取天后的意见。

顺圣元年(公元684年)正月,唐中宗即帝位一个月想让书玄贞(皇后兄)做侍中,又想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的官职,宰相斐炎坚决反对,中宗发怒说:我将天下让给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还吝惜一个侍中吗?斐炎害怕了,告诉了武太后。太后在乾元殿召集百官入宫,斐炎宣布太后旨令,将唐中宗废为庐陵王。中宗说:“我有什么罪。”太后说:“你要将天下送给书玄贞,怎能无罪。”于是将他幽禁在他处。将四子李旦立为皇帝(睿宗)政事由太后决定,立刘妃为皇后。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朝廷百位官员以及远近百姓边境少数民族的首袖六万多人和皇帝一起,亲自请求赐予改姓武氏,各位大臣上奏说:有凤凰鸟从明堂飞进了上阳宫,还聚集在东边的梧桐树上,很久才向东南方飞去,还有数万只红色的雀鸟聚集在朝廷上。次日太后答应了皇帝和群臣的请求,太后登上则天楼,大赦天下,把唐朝改变为周朝。这一年改为周朝元年,加上尊号为“圣神皇帝”。改皇帝变为皇帝的继承人,改赐姓武氏,把皇太子改成皇孙。

武周执政五十年历代评价:

1、唐中宗皇帝言: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为明君。

2、唐代宗谏议大夫融言: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四海泰化,九夷禀朔,沉壁大河,泥金中丘,巍于成功,翕然向风。

3、唐德宗名相陆贽:则天太后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拨摧。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防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且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果朝赖多士之用。

4、唐李白:唐玄宗召诸学士宴于便殿,顾请李白曰:我朝与天后之朝如何?李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皆得其精粹者。明皇笑曰:学士过有所饰。李白太聪明了,以隐语赞扬武朝用人广开门路、惟拣精英,批评唐玄宗用人尽是保守主义者。

5、近人翦伯赞:武则天是一个长期被歪曲了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符合于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宏观上起了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叛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功臣。

武则天最重要的事业是无情地打击了当时最大的贵族世家,或者是打击了具有政治特权的大地主阶级,这些具有政治特权的大地主,有些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些是唐之际新改变的。不论是新的或者是旧的,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都是历史的垃圾。武则天动员了当时没有政治特权的地主阶层,来了一次大扫除。在七世纪的中国扫除了这些历史的垃圾,当然武则天打击大地主,在主观上并不是因为大地主变成了生产上的障碍,而是为了消灭她政治上的反对派,但在客观上却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替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的另一个功劳是从大唐国的边境排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她从天山南北击败了强劲吐蕃和突厥人,再一次建立了大唐国在天山南北的统治,通向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使大唐帝国的声威震慑西域。

6、郭沫若评武则天:以前的人爱说武后淫荡,其实是不可信的,薛怀义被委任为白马寺主持,在垂拱元年(685年)于时武后已六十二岁。张昌宗、张易之被优待,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时武后已七十六岁。武后管教子女相当严,她的外甥贺兰敏之,韩国夫人的儿子,在男女关系上胡作非为,她索性把他杀了。如果到了六、七十岁她自己还在逾困荡检,她怎么来管教她的子孙,怎么来驾驭她的臣下呢?

武后有很多特别的政治措施,例如,大开告密之门,让农民和樵夫都能够到京师面见皇帝控诉、沿途受到五品官的待遇,不受阻挠。不拘资历,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都可以推荐人,自己也可以推荐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超级录用,不合格者立即罢免。这些措施成了制度。

武后重视农桑,在她执管政权的五十年里,她使天下富庶了,唐太宗死后的第三年中国只有三百八十万户、一千七百三十二万五千人,而到武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已经达到六百一十五万户二千七百六十七万五千人。可以看出武后末年人口增加了一倍。

事实上,武后执政时代是唐朝的极盛时代,不仅海内富庶,政绩和文化也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她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发展了,并为唐玄宗的所谓“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元时代的一些大臣宰相,文士学士大抵都是武后时代培养出来的人物。

在武后统治的五十多年间,不曾有过大规模的农民战乱,她的政权是得到人民支持的。诗人陈子昂曾经说过,扬州构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后建言十二事,是武后的重要政治主张,这十二建言相当开明,而且大都已见诸施行,看来政权是得到下属的拥护。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文成七岁,未是化人,得行为先,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

人民的生存权,是人民拥护政权的核心,唐初实行均田制,到武则天执政的五十年间,得到了巩固,她自己说过,她知爱百姓,而不知爱身。她的政权是倾向于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人民的生存权。武后诗在全唐诗中有四十六首,有《石淙》一首,中有句云:“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可以作为武后对均田制的歌颂吧!

武后颇具不自私的精神,她曾经征求王方庆家所获王羲之的真迹,王方庆献纳了,而她令人摹勒后却把原物重新装饰,归还主人,这比起唐太宗便迥然不同,唐太宗作广泛的搜罗,而在他死后都一同带进了坟墓。

    7、范文澜评武则天: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自然是取得政权的一些条件,但突破太后临朝称制的惯例,正式登皇帝位,建立朝代,却是历史上唯一的创举。她能这样做,是和当时社会习俗有关联的。

武则天一面用谋略夺取唐朝的政权,一面用政治维持既得的地位。她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坚执刑赏大权,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为自己效力。

使用酷吏。徐敬业等人先后起兵反抗武则天,都被击败,武则天厉行残酷的镇压来防止唐臣的继续反抗。酷吏滥杀无辜,到了群情过度紧张的时候,她也陆续杀了一些酷吏来缓和形势,最后最大的酷吏也不得免。

放手招官。武则天招来大批想做官的人,给他们官做。借以收揽中小地主的人心。招官的方法有“自举、试官、员外官、殿试贤士、武举,广开仕途,放手给人做官,同时又用严刑来控制仕途,发现不称职的官,便革免杀戮。她假手酷吏,杀刺史、郎将以下官不计其数,如此冒死贪兢,被杀实是咎由自取《通鉴》说:“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纲严峻,故人兢为趋进而多陷刑戳。”武则天设下这样一个诱人的陷阱,让爱做官的人纷纷跳进去寻死,这是新的创举。

选拔才能,《通鉴》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通鉴》这个评语是恰当的。武则天的长处,就在于善于举拔人才,委以重任。在她的执政时期,朝中有才能的文武大臣,几乎不比贞观时少,她所听谏,大有唐太宗的风度。鲠直的人只要不被她怀疑为谋反者,她能从酷吏、亲近人的陷害中促使这些鲠直人。她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姜师德、狄仁杰、姚崇、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唐休、郭无振等都是著名的宰相,这些人中有的还是入相出将的英才。

武则天她用制壮马的方法驾驭群臣,造成历时半个世纪强有力的专制统治,对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安宁的长期保持是有贡献的。

范文澜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赞扬武则天博通文史,多权谋,善谋略,是突破太后临朝称制的条件,用谋略夺取唐朝李氏政权。明晓历代帝王政理成败之所因。与一千多年前赵蕤对武氏相称应:革易时弊,兴亡治乱,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为什么他们的观点基本巧合呢?

五、则天皇帝谋选继承人,赵蕤赞扬

武承嗣是武后的侄儿,他用尽了吃奶的劲想当上皇太子,但皇太子的位子都不在自己身上,伤心失落感可想而知,难道天天在姑妈面前晃来晃去,还未引起她的重视?于是找来凤阁舍人上奏武皇后,而这人是个贼精的人,一口答应,但自己不出面,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叫王庆之的人,王庆之是洛阳街头一个二混子,胆子很大,做事不计后果,全凭一腔蠢血沸腾。接受了这个任务,他鼓动洛阳百姓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把这个问题摆上了桌面,让武则天皇帝也该考虑考虑了吧!

文昌右相岑长倩提出反对,“现在皇嗣还在东宫,怎么可以无缘无故地想立魏王为太子呢?应该下令重责请愿头领,其余人遣散。”

其实皇太子的问题一直在困惑着则天皇帝,她的身心虽然很健康,可是毕竟年迈古稀,就算武承嗣不提出,武后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武后想把这件事件冷处理,武承嗣等诸武不甘心,他们便出杀手锏,先把岑长倩调出朝廷,使酷吏之王的来俊臣,把岑长倩的儿子下狱,大刑之下岑长灵被迫按照来俊臣的意思,把司礼卿欧阳通等数十人牵连其中,于是召还岑长倩等人一同下狱。武承嗣锲而不舍地向皇太子的宝座进军,王庆之多次求见,武后终于召见了他。则天皇帝问他,皇嗣是我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要废了他。

王庆之回答说,古人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依王庆之的水平他怎么懂得《左传》?可能是武承嗣或张嘉福教他的),现在的天下是谁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吗?怎么可能让李氏再当继嗣呢?武后想了想,让他先回去,以后再说吧。可这个王庆之却把头伏在地上,以死请愿。武后原本对王庆之还有点好奇心,可是真正看到王庆之之后,却非常失望,既没有头脑,又没有风度,皇嗣问题再重要也不至于这么快解决,难道自己这个皇帝一两天就死了吗?但她到底没有决定谁当皇嗣,堵了这条路也不好,于是她给了他“一份印纸”,今天就到此为止,以后如想见我,就出示这封印纸。

王庆之自此经常请求武后召见。新花样不多,老是同一个理由。武后被接得不胜其烦。

有一天武则天正在与凤阁侍郎李昭德讨论国家大事,这位王瘦皮又来了,皇后对这种无聊而又愚蠢的行为完全失去耐心,命令李昭德把王庆之打一顿。

李昭德是京兆长安人,父亲李乾,就是那在永徽时因揭褚遂良的短被贬官的那个人,李昭德的性格和父亲差不多,史书说:“强干有文风”,和父亲一样,喜欢直心,得罪的人不少,第一个得罪的人就是武承嗣。

李昭德得到武则天的命令后,三步并成两步跑出宫门,把王庆之拉到光政门外,对大臣们说:“这个贼竟然想废掉皇嗣,另立武承嗣”,喝令宫卫狠狠地打,一会儿王庆之就活活被打死,他手下的人一看坏了,作了鸟兽散。

李昭德处理完王庆之之后,向武后报告事情的经过,又劝谏说:“自古以来,没听说侄子当天子而为姑妈立庙的,就以亲属关系来说,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的大位当然应该传位给子孙,为子孙后代计。如果立了武承嗣,天皇必不接受祭祀。”

武后沉吟了半晌,承认李昭德说的不错。

武则天一生中的优点之一就是在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时,通常都能够虚心接受,这也就是她能成功做成女皇帝的原因之一。

武后也曾承认过虽然暂时让自己的小儿子姓了武,作为皇嗣,但一旦自己死后,李旦继位必定恢复李唐王朝的李姓,这和李旦本身的想法无关,而是来自传统的压力,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里,女性从来就没有独立地位,甚至没有过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姓氏。

武则天姓武,是他父亲姓武,她姓的是她父亲的姓,不是她自己的,女人是没有姓的。古代女人的一生是附在男人身上的,小时候,她附在父母身上,姓父亲的姓氏,成婚后,她附在丈夫头上,头衔上冠以夫姓,就算丈夫死了,她也附在儿子身上,将以某太夫人的头衔入棺。几乎没有女人可以超越这一点,这才是则天皇帝真正的悲剧。也是天下女子共有的悲剧,没有真正的独立性。

武后的无奈,就在于李旦虽然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他一旦摆脱她的控制,那他就只会承认父亲的血统,而不承认母亲的血统。

选本家侄子的想法,其实用不作武承嗣提出来,武后已经考虑过很久了。武后一向是有识人之明的,可惜与武承嗣对自己的才华估计过高不同,武则天对武承嗣才学和品行的估量并不高,充其量是一个中人而已。

武氏族中的其他人,比如武三思和武承嗣的情况差不多,不是天子之料。要么没才学,要么没品行,这就是武氏家族中人的实际情况,武则天对他们的总体评价状况非常失望。

假如立太平公主为皇嗣,大周帝国或许真的可以延续下去,但是太平公主和她的哥哥们如何相处,会不会有野心的人来挑拨他们兄妹之间会不会因此发生殊死事件?太平公主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之明,忍耐工夫不强,该卑职屈服的时候,不知道采取能屈能伸的性格,跳过身心健康的哥哥让妹妹继承,在现代中国或许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在古代中国人的脑子里,简直晴天霹雳,鼓励他们去闹事,如果造成他们兄妹之争,无论谁输谁赢,都是不忍看到的。女皇的传位竟然如此困难,这大概是武后登基前没有想到的,暂时先放下。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通鉴记载:武承嗣求被做太子,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锌镐,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乎?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大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还政于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吉顼与张易之、张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易之兄弟亲狎之,狄仁杰要吉顼说二张,吉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二人惧,涕泣问计。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仁杰吉顼,乃召问之,仁杰、吉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立庐陵王为皇嗣。

三月,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戊子庐陵王至神都驿站,吉顼面奏太后:“庐陵王既为皇嗣应大张回宫,太后派狄仁杰率文武百官至驿站拜迎太子李显入住东宫。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通鉴》载:太后岁龄很大了,担心自己死后太子同武家的人不相容,壬寅(十八日)太后命令太子李显(中宗)、相王李旦(睿宗)、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等人立下誓言文书,在明堂之上告示天地,把他们的誓言刻在铁卷上将它藏在史馆里。这是太后他日归天,要和平体面还政于太子唐中宗,在明堂上立下誓言要子女们遵守,以解后顾之忧。

六、栋樑倾,皇图危,蕤为之惋惜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通鉴》载;太后非常信任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所有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太后常常把狄仁杰称为国老,而不直接称呼名字。狄仁杰喜好在朝廷上当面直言谏诤,太后则常常违背本意去采纳他的建议。有一次狄仁杰同太后出巡游幸,途中遇到刮风,狄仁杰的头巾被风吹落在地上,他的坐骑也因为受到惊吓而奔跑不止,太后便让太子李显追上惊马,紧抓住笼头,并将马拴好。狄仁杰曾经多次以年老多疾为理由而提出退休的请求,太后都没有应允。在狄仁杰上朝晋见时,太后常常阻止他施行跪伏参拜的礼仪,说道:每当我看到您行跪拜的时候,自己身体也会有痛的感觉。太后还免掉了狄仁杰夜间在宫廷内轮流值班的事务,同时还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不是非常重大的军国事务,都不要去烦扰狄仁杰。九日辛丑,狄仁杰去世,太后哭泣着说:“朝廷上再也没有人可以依靠了。”此后,每当朝廷有大事,众臣僚有时无法决断,太后就会叹息道:“上天夺走我的国老为什么那么早啊!”

赵蕤在他的著作里反复指出:“审察人才,知名知实;才有长短,名得其所;知人识智,才得其序;察人容貌,知其人品;得名士者,天下归之。其意为何?”

七、宫廷政变,和平交权成恶梦,蕤愤斥

奸人张柬之的出台,《通鉴》载:“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相王府李旦的长史姚元之(主管相王府内事)向太后说:我事奉相王不通应管理兵马的事务,后改任姚为夏宫尚书。后又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临行前,太后让他推荐外朝各司官员中可以胜任宰相职务的人。姚元之推荐张柬之稳重朴实,有谋略,能够对国家大事作出决断,望陛下任用他。十月,太后命令秋官侍郎张柬之担任同平章事,这时他已近八十岁了。

太后卧床养疾,住在长生宫,宰相们有好几个月不能见到她,虽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在侧,太后稍好了一点,崔玄晖上奏说:“皇子相王仁德,孝敬足能服侍你的汤药,宫廷禁事重重,恭请不要让异姓的人进去。”崔的嘴巴是否太长了。太宗病重时侍奉汤药是太宗的宠妃,武后病重时身旁是她的宠男服侍汤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崔玄晖干预太后的私事合乎情理吗?然而太后却说:谢谢你的厚意!

张易之、张昌宗看见太后疾势严重,恐怕灾祸降临,只有暗中防备,这时不出意外,多次有人在稠人户市的大街上用传单或榜文说:“张易之兄弟谋反。太后并不过问。”术士给张昌宗占卜看相,说有帝王相,而张昌宗已向太后禀报过,却被宋抓住不放,要太后立即拘捕法办,太后没有听从。太后命令宋去扬州考查巡视,后又命令宋调查州县受赃案件,宋都不执行。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书诏为:张昌宗无功受宠,却龟藏祸心,陛下不忍心杀掉他,那就是违背天意。宋再次上奏逮捕张昌宗下狱,太后说:张昌宗已经自己先就向朕报告了?有何罪?宋说:他是被迫才报的,谋反是最大的叛逆。太后用温和的话劝解宋,宋声色更加凌厉地说:张昌宗过分受到恩宠,我知道这样说会招来祸害,虽死了,也不怨恨。太后令张昌宗到宋府弟谢罪,宋拒绝不见。

崔玄晖上奏:以往在变革的时候,人们多有叛逆的行动,致使刻薄的官吏肆意残酷的法律,那些被周兴等人弹劾抄家的人,请陛下一并雪洗冤除罪名,司刑少卿又上奏陈言,太后听从。

神龙元年正月一(公元705年),太后大赦天下,将年号改为神龙。自文明元年以来获罪的人,只要不是扬、豫、博三州起兵案或其他谋反叛逆案件的魁首,全部都免除了他们的罪过。

太后疾重得厉害,麟台监张易之、夏官侍郎张昌宗在禁中主持政事。张柬之、崔玄晖、敬、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已趁机商量杀掉二张。张柬之这只老猢猩对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说:将军现在的富贵,是谁给的,李说是“高宗大帝”。张柬之说:现在高宗大帝的儿子为张家两个竖子所危难,将军不想报答大帝的恩德吗?李说:只要相公你吩咐,从命就是,于是张柬之等人商讨杀掉二张。

当初,张柬之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交接政事,他们一同泛游长江,到达长江中流谈到太后改变唐朝体制的事情,杨元琰慷慨有匡复社稷的志气,等到张柬之作了宰相,他就推荐杨元琰作了右羽林将军,并对他说:你还记得在长江中泛舟时说的话吗?今天不是随随便便授与你这个官职。张柬之又起用桓彦范、敬晖作左右羽林将军,并委任他们统领禁军。

癸卿,张柬之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五百多人到玄武门,派李多祚等人到东宫迎接太子,太子怀疑,不出来,太子的女婿王国皎说:先帝把国家的神器交给陛下,你无故遭受到幽禁和废除,使人神发怒,有二十三年了,今天诱发了他们的忠心,北门、南牙的人都同心协力谋杀凶恶的逆臣,恢复李氏王朝,愿殿下暂时到玄武门以孚众望。太子说:太后身体不好,她不能担惊受怕,我现在已经是太子,皇嗣的继承人,各位公卿更要为将来着想。李湛说:各位将领不顾生家性命,殿下为不使他们步入锡鼎之中,请殿下自己出去阻止他们吧!

王国皎上前押抱太子上马,他们从太子到玄武门夺关而入。太后卧疾在迎仙宫,张柬之等人把张易之、张昌宗斩首在屋檐之下。

张柬之等人走进太后所安寝的长生殿,士兵把宫殿围起来加以护卫。太后受惊起床问道:“发乱的是谁呀?”张柬之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我们奉太子的命令斩杀了他们,我们害怕走漏消息,所以不敢事先汇报陛下,在禁宫动兵,罪当万死。”太后顿时明白了,刹那间,天旋地转,可怜的张氏兄弟当了替罪羊,但是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现在最紧迫的事情是平息事态,太后冷静下来之后,立即想明白这个问题。

她在人群中见到惶恐不安的太子显对他说:“原来是你!张氏兄弟被杀,你可以速速回你的东宫。”武后不愧是武后,一下子就抓住了解围的关键人物,只要太子回东宫,其余人就翻不起浪了。太子显对母后的严威,自然是条件反射地马上做出要答应的样子,只要他一旦答应回东宫的话说出口,让张柬之的血腥政变会怎么样呢?等待秋后算帐,那怎么行?桓彦范一见不好,赶快插上一嘴!太子怎么能够再回东宫?从前天皇把爱子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的年龄已经大了,却还居住在东宫,天心人心久思李氏。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意人心。

太后心里凉了半截,早与国老仁杰共议,日后和平体面传位给太子的好梦现在变成了恶梦。

她的目光从群众脸上晃过,最后停在李湛脸上,“原来你也是诛杀张易之的将军之一,我对你父子不薄,你居然参与这种事情,你知道我要你担任羽林军是为什么?李湛满头是汗,见到张柬之的鬼脸,两只阴险的眼睛,焦急得说不出话来。

太后对崔玄晖说:其他人都是因为别人推荐才被任用的,只有你是朕亲自看中提拔的人,你竟然也做此等事,崔玄晖感到愧疚,全身汗流。

太后知道跟这些人再没什么话可以说的了,躺在床上不再理会了,太后始终没有和张柬之说一句话,他知道跟他没有话可以说的。千错万错,错在不该令他作宰相。一足失尘千古恨呀!

同一天张易之的兄弟张同休、张昌仪、张昌期三人同时被斩,然后将他们的人头和张氏兄弟的头一起挂在天津桥南,由群众围观。

随后太后迁居上阳宫,李湛担任太上皇的宿卫,所有文武百官在一旁列队送别,这是最后一次百官朝拜太后。不知道太后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这些曾经的臣子。

突然之间宰相姚元之哭出声来,张柬之对他说:现在那是你哭的时候,恐怕祸事就要惹上身了。姚元之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臣离故主,悲痛不能忍,今日离别旧君,亦仁臣之义,就算以此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表露了真情的姚元之,马上被张柬之贬为毫州剌史即日挥出京城。

殿中监田归道因为力抗张柬之,得罪在家,张柬之想杀他,田归道说,对于外来的兵马我作为千骑,当然应领兵对抗,是我的职责,我无罪,中宗皇帝听了,大为欣赏,不仅不杀他,反而提升他为太仆卿。

八、武则天、赵蕤树“无字碑”

武则天在上阳宫长生殿,他的疾越来越重,她一生都在为权力而奋斗,却没有想到活着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力,一个享尽权力的人,一旦失去权力这份打击是何等沉重,她已经生死无可念了,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名到实君临天下的女性,心脏终于停止跳动,结束了她轰轰烈烈的一生,享年八十二岁。

临死前留下遗命:去掉我的黄帝尊号,称为则天太圣皇后。立无字碑。高宗的后妃王氏和萧氏家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爽三人的亲属全部与于赦免。

武后的陵墓葬在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古墓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东侧的一块叫武则天的“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撰写了五千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竖碑立传,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一个字。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苗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米,宽2.1米,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起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天龙,石座阳面有绕刻的狮马图,碑上有许多花草。

古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造,都是在武则天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竖立的。

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竖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的石雕中不仅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传奇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扬八方,游客止步,凝眸注视,摄影留念,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游人的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历代各有说法,窃以为主要是:(1)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2)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3)陕西文物研究所在文物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经考证并不是后人刻上去的,方格子排列整齐,只有一种可能,它就是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碑文大约有三千三百多字,那么准备好了的字为什么不刻在石碑上呢?可能是张柬之搞的恶作剧“宫廷政变”是武则天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使她无法承受,故改变主意,立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无字碑宣示着武则天深深的无奈,她纵横天下牢牢控制着多病平庸的丈夫李治,掌握着王朝的政权,但她所有的成就都是只是停留在生前,死后,除了早早死去的丈夫在灵柩旁边给她留下一块空地,武则天一无所用,其中最大的落差,全都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人。

宋元明清以来,很多游客在无字碑上题词留下铭言:如近代郭沫若题:“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其实当时的赵蕤就明察秋毫,可惜竟无人知晓。

武则天一生竖立过四次碑了,第一次,弘道元年(683年)为高宗立“述圣碑”;第二次,延载元年(694年)铸造天枢柱树立在端门外,记述功德铭文,贬黜唐朝,称颂武周。高一百另五尺,太后亲自书写匾额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第三次是天册万年(695年)传说中国第一王朝的建立者夏禹,把他治下的中国分为九州,每州用一个鼎来代表,九州之鼎,按当时治所的所在地一个城市命名,代表豫州的鼎叫神都唐朝时的洛阳,代表雍州的鼎叫长安,代表梁州的鼎叫成都。诸如此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禹划九州,七州皆有治所在地,唯雍州无治所在地,梁州妄说在汉中,武则天校正梁州治所在成都。雍州治所在西安。第四次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虽是无字碑,实是无字碑的有字碑,无者无穷也。

武则天死了五十年之后,四川盐亭县今两河镇白虎村,长平山《长短经》作者,赵蕤仿照陕西乾陵“无字碑”为自己树立了一座“无字碑”,碑高3.6米,宽1.4米,厚0.6米,是一块完整的巨石,碑的阳面按照庶民的习俗雕刻的图饰。

“无字碑”顶端,雕刻“无上太极”图案,两侧雕刻细徽密集的斜文钻路。“无字碑”立于毛舍沟右侧,长平山下磉磴平,背靠白虎山,山峰入云,山岩陡峭,苍松倒挂依绝壁,荆刺丛生难攀登,大坪二坪共拱长平山,“无字碑”静悄悄耸立磉磴坪中央。

自古人死后,都希望树碑立传,而赵蕤为什么要精心营造“无字碑”,可能与武则天个性有密功关系。《通鉴》有这样一段记载:“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生武攸绪,年轻时就有志向操守,恬静淡泊,绝少名利的欲念,侍从太后封禅中岳回来,立刻请求辞职,隐居在嵩山之南。太后怀疑他隐居有假,答应他辞官而观察他的作为。武攸绪于是游山玩水,冬天住茅椒庐室,夏天住石洞,完全像个隐士。太后所赐及王公大臣所送的隐居衣服用品,武攸绪全部放着不用,上面尘埃封积。他还自己买田,教奴卜耕种,跟平民没有差别。说明武则天很器重隐者的生活行为。可贵呀!当年的赵蕤同样居住在今天的白虎村茅舍沟的长平山茅芦舍里,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但是,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则认为身边的王琚精通权略,是一位机巧诡诈的纵横之士,迟早会祸国殃民。以此说明唐玄宗对待隐者兼纵横之士的差异之大。唐玄宗是否有三召赵蕤不辟之事?

赵蕤为武则天的性格唱赞歌一生,为武则天抱不平,他怎么会为唐玄宗勾腰呢?

赵蕤《自序》有这样说白:我著书是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欲,希声慕名。”功与过,正确与错误让后人评说。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通鉴》载:安州别驾刘子玄逝世,就是刘知己,为避皇帝玄宗的讳,以字行于世。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十二月,在嫘祖山为嫘祖写碑文,当时的赵蕤已是五十五岁的高龄了,碑文中有奠国基和典礼之“隆”,竟有两个字,没有避当朝皇帝李隆基的讳,为什么?值得深思,李隆基初出,就是他祖母的叛逆者,他重用坏人李林甫排斥名臣姚崇。重用坏人杨国忠,祸国殃民。使唐朝从极胜走向衰落。身为敢于直谏行侠有气的叛逆者赵蕤他能向李隆基勾腰避讳吗?畏惧就不站在李隆基的对立面,一生为武则天唱赞歌了。但杀人的权柄仍在统治者手中,故赵蕤仍加防备,灵枢与“无字碑”分离,功过由后人评说。

九、赵蕤为则天皇帝鸣锣开道

则天皇帝临死前,她无可奈何,承认失败,她开创性地以女儿之身成为皇帝,却又不得不回归到传统中来,承认自己仅是一个皇后,这不但是武则天个人的失败,也是全天下女人的失败,呜呼!女人,何时才能够真正的独立!

其实则天皇后不应如何悲伤失望,她执政五十年,在中国土地上,有很多名士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为之立传,盐亭人赵蕤著名谋略家,是则天皇后的大同乡,把则天皇帝执政期间所发生的大事,以独特的方式,借说古人描述今人撰成一部《长短经》又名《反经》流传于世。他眼睁睁地看到在那男权社会里一个女的成长和遭遇,特别是神龙元年所发生的事情,使这位夫妇都具有隐操任侠有气的赵蕤更为发指。

张柬之搞宫廷政变这天,相王睿宗率领南牙军配合张柬之诛杀二张,严重违背则天皇后立丹书誓言的承诺。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安乐公主希望母亲韦皇后临朝执政,自己可当皇太女,与韦后在食中下毒,中宗皇帝死在神龙殿,当时韦后已揽国政大权,太平公主遵守丹书誓言,抑制事态,与上官宛儿合计起草中宗遗命,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韦皇后主持政权,相王李旦辅佐政事,韦后以嫂叔不能相互交流为由,罢除相王的政事,改为太子大师。不久相王子李隆基领兵入宫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跟随武则天一生的上官宛儿手拿火烛率领宫中人欢迎李隆基,却被李隆基斩首在军旗之下。

太平公主性格沉着机敏,富于权谋,武则天认为她很像自己,在众多的子女中对她格外偏爱,经常要她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然而她还是十分惧怕武后的威严,不敢涉搅权势。后来她和太子李隆基一道诛杀韦后,由于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因而她的地位日益重要,睿宗皇帝常同她商议朝廷的重大政事。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通鉴》记载:当初河内人王琚参与了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的谋划,事发后亡命出逃,在江都以代他人抄书为生。唐玄宗被立为太子后,王琚回到了长安,被任命为县主薄,上东宫去拜见李隆基。王琚走上殿廷之后,故意走得很慢,视线也放得很高,宦官说:殿下在帘内。王琚说:什么殿下不殿下的?当今只有一个太平公主!太子李隆基听了,马上召见他,并与之长谈,王琚说:“先前韦庶人弑帝为逆,人心不服,杀掉她是件易事,太平公主是武后的女儿,再加上她无比凶狠狡猾,人心不服,大臣们大多秉承她的意旨办事,我对此十分担忧。”李隆基拉他与自己同坐在一张榻上,流着眼泪对他说:“你有什么本事可以和寡人一起呢?”王琚说:“我既擅长炼丹,又能诙谐嘲谑。”于是太子奏请睿宗皇帝将王琚任命为司直,每天与他交往相处,提拔为太子中舍人,等到李隆基登基,后又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诬太平公主谋反,太平公主逃进山中寺庙,三天后出来,被李隆基赐死。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娄师德率领四夷首领用铜铁铸造天枢柱,树立在端平门外,记载则天皇后的功德铭文,李隆基当了皇帝,开元二年(714年)下令捣毁了天枢柱。

后人谓唐玄宗怨恨武则天,流毒天下,歼戳唐宗,恶已报,裨人之怨已盈,张柬之诛幸臣,非杀武氏之日,迁之别宫,俟其自毙。

则天皇帝担心自己死后,太子同武、李两家不相容,在明堂上立下丹书誓言,这就是李隆基对祖母的回报。

身为任侠有气的隐士赵蕤,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生耳闻目睹的不平事,他不能让它在眼皮下溜过,因此毕生精力为这位中华第一位改变男权社会的女强人唱赞歌,著《长短经》又名《反经》为之鸣锣开道。其核心是:

(一)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在长期男权法则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则出现弊端后会引起内乱,如果出现动乱,如何挽救呢?因为治理天下安抚百姓很少听说有沿袭不变的法则,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理教,春秋五霸有不同的法则,这并不是有意要逆道而行,而是为了用不同的方针政策来拯救弊端。正因如此,所以国家的风貌虽然一样,但治理的方法却必然不同,圣人、先哲虽然都同样圣明,但称王的理由却有所不同,这难道不是根据时事以及事情的客观来确定自己的治国的策略呢?沿袭这种策略时,以王道来治理,还是以霸道来治理,也由当时情况来定。所以古人治国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施行的原因,他们之间不能替换,一是王道的统治,采用教化的方式;二是霸道的统治,采用威慑的手段;三是强治的统治的统治,采用胁迫的方法。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在应当实行霸道的朝代推行王道,在应当实行强治的时代推行霸道,都是违背时势十分荒谬的。唐太宗李世民把皇位传给一个平庸、体弱多疾,风流纨绔的李治,李治身旁有一位经通文史、多权谋、善谋略的巾帼英雄,妇女中强人的武则天,如果这时她不挺身而出冒天下之大不韪,岂不违背圣人所说有顺应时势吗?

霸道是一种杂乱的统治,黑白夹杂,不单纯用王制道德的政策,这种治国政策,只期待成就功业,不在于使用何种手段,只讲究根本的原则,细枝末节,则不去注意。虽然这种统治在讲求仁义方面比不上夏禹、商汤、周文王的礼治,但在安邦定国却是互相一致的。然而一般的儒生沉溺于自己的有限学说,不懂得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徐敬业在扬州聚众反叛威胁到国家的政权,只有用霸道的手段去消灭它。所以来专门阐述长短之术,用以分析通变的道理。

(二)“智者善谋,不如当时”是《长短经》的核心。则天皇后,从一个宫廷婢女,感应寺的女尼,后来登上大周女皇的宝座,是顺应时势,因势利导,逐渐成长,一个年方十四岁的小女孩,被送入深宫,陪伴一个胡须发白的君王,以她的聪明才智,因势诱导,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学会了如何治国安邦的本领,从而打破旧世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这就为《长短经》提供了理论教材。赵蕤借鉴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略,但总不如像则天皇帝那样善于顺应时势,跻身登上男权社会的前台,把大周王朝推向了时代的顶峰,大展宏图,为世上的女人扬眉吐气。

(三)霸道是一种杂乱的统治。有人评说,武则天登基是非法,此说在行侠有气的赵蕤看来,是荒唐可笑,历代帝王以一人治天下,眼睛里何曾有法律的地位。有哪一个帝王真正的严守法律,以相对稍微要尊重法律的唐太宗为例,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唐太宗的行为杀兄、杀弟、杀侄,对父母又不孝顺,无论哪一条都该送上刑场,可是唐太宗有权,如果武则天登基非法,那么唐太宗登基就算得守法了吗?

在古代中国,君主至高无上,超越法律之外,法律的准绳在他们的手上,必须为他服务,他说你有罪,你就有罪,中国古代的法律向来是不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完全是句空话。皇帝杀妃,安个罪名,说她不贞,女子杀夫列入十恶不赦之列。

历代帝王都是围绕一个权字在奋争,这个权,是掌握生死的执政大权,无论何人影响到他的政权,都不会轻意放过。唐玄宗听说儿子有反意,一天内斩杀了他的三个亲生儿子,凡是涉及政权的隐定,则格杀无论。

则天皇后也不应例外,但她从未杀过她的亲生子女,如是,也是莫须有的罪名。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任命李义府为右相,仍然掌握选举人才的事,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巴结李义府,求提拔任司津监,赠送七百缗礼物,长孙延暗地指使参军以受贿赂罪告到朝廷,把李义府关进监狱,派人审问是实,摘除李义府的官职,流放到州,致使忧心羞愤死亡,李义府的死是因奏立武则天为皇后,触怨了李家王朝的权贵们,为武则天登上女皇位,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许敬宗多次上书请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当面驳斥他,所以许敬宗也怨恨他,武后被立之后,无忌感到不安,武后令许敬宗伺机行动除掉敌对势力。

光宅元年(684年)武太后临朝称制,李唐宗室,人人自危,众人都对此心怀悲愤,时逢徐敬业等都因事得罪,被免官降职,这些人会集在扬州图谋作乱,云集兵士十余万人。他们写了一道檄文送往各州县,檄文中说:篡窃帝位,临朝听政的武氏,出身第微贱,当初身属太宗婢妾之列,曾因更衣之便得以入侍太宗,及年纪稍长,又在太子宫中乱行不端,暗中隐匿同先帝的私情,私下图谋后宫的宠幸,最终登上皇后之位,使皇帝陷入父子共妃,败乱人伦的窘境。杀死兄姐,杀死国君。这是人和神都憎恶的事情,天地所不容。她包庇祸心,阴谋篡夺帝位,皇帝的爱子,被她禁于别宫,而她这祸国之贼同姓宗族都委以重任,先帝的墓土还没干,而幼小的孤君今又在何方。太后见到檄文,问道“谁作的”,有的回答:骆宾王。太后冷笑道,这就是宰相的过失,有如此才能的人竟让他流落在外而不得志。

徐敬业找到一个相貌很像去世太子李贤的人,欺哄众人说:太子李贤没死,他命令我们起兵,于是趁机下达命令,争城夺地,楚州司马率他所辖的三县响应归顺徐敬业。

则天皇后派李孝逸、魏元忠领兵讨伐徐敬业。两军在临淮大战,魏元忠攻克临淮,经过数月几次缴战叛军大败,士卒被斩首万余,徐敬业等人带着妻儿逃奔润州,想从海上投奔高丽,魏元忠紧追不舍,徐敬业逃到海边,被风所阻,他的部将斩了徐敬业、徐敬献和骆宾王的首级前来向魏元忠投降,用专车押往神都,扬、润、楚三州兵变全部平定,从此无内乱的忧虑。

纵观长孙无忌专权、扬州叛乱的行为,《长短经》的作者逻辑认为已经严重威胁到政权的存亡,必须实行霸道的统治,采取威慑的手段,这种手段是一种杂乱的统治,黑白夹杂,不能单纯用王道的政策,只期待成就功业,不在乎使用何种手段,只讲究根本的原则,细枝末节则不云注意,这种统治虽然不在乎仁义,但在安邦立国却是互相一致的。

(四)用兵之术,制胜之谋。总章元年(668年),高丽内乱,武后抓李世绩领军平乱,薛仁贵为副将,将帅同心协力,与将士一道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克服重重困难,李世绩攻取高丽扶余城,薛仁贵在金山攻破高丽之后,乘胜率领三千人攻下扶余城,扶余川中四十多座城市请求臣服。李世绩包围平壤一个多月后,高丽王、高藏打着白旗到李世绩军前投降,李世绩以礼接待,高丽全部平定。武后封高藏为司平太常伯员外,把高丽分成五部,一百七十六城、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升擢高丽的酋长将帅中有功劳的人为都督。刺史、县令和汉人一同治理。任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部护,率领士兵镇守安抚。

李世绩年老病逝,太后悲泣,为他造起的冢墓像阴山。

李世绩为将领,有谋略,善决断,论事从善如流,打胜仗把功劳归于下属,所获得金帛财物,全部分给将士,所以人人愿出死力,战无不胜。

赵蕤在《长短经》中把它总结概述为“国中不和,不能出军,军中不和,不能出阵,阵中不和,不能出战。”借黄石公的话说:军井没有凿成,将帅不说口渴,军中幕帐还未安扎好,将帅不说疲劳,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这就是将帅的礼法,只要将帅与士卒共甘苦,士卒就会团结一心,不可分离,这支队伍就不怕苦,不怕累,能战斗,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百战而百胜,这就是“为将有德,体恤下属”的道理。

(五)君主为国,宏观全局。显庆元年(656年)西突厥侵扰,唐军程和节率军来到摩沙川遇上西突厥的二万骑兵,又有突厥别部骑兵到达,唐军前军总管苏定方率领五百骑兵,飞速前往攻击,出奇兵以少胜多,西突厥大败,追赶数十里,杀死和俘一千五百多人,缴获马匹器械堆集满山遍野,唐朝分割西突厥葛逻禄部——置阴山、大漠两个都督府。不久西突厥又侵边,派苏定方讨伐沙钵罗可汗,苏定方到达金山北面,先击败处木昆部,处木昆来降,沙钵罗形成包围,苏定方发动猛攻,沙钵大败,经过数次激战,活捉了沙钵罗。太后把他的部落分成六个都督府,附属的各国都设置了州府,向西一直到达波斯(今天的伊朗)全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打通了中亚的丝绸之路。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波斯王死了,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师做人质,太后命令裴行俭前往册封泥涅师为波斯王。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新罗国王去世,太后派遣使者册封国王的儿子金政明为新罗国王(今天的朝鲜)。

则天皇后在治国安邦上,贵在用人,如狄仁杰、陈子昂、刘仁乾的直谏,娄师德、魏元忠的忠心,李世绩、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的以奇用兵百战百胜,而太后善于使用人才,故能立于不败之地。

《长短经》的作者赵蕤把它归纳为:君主为国,宏观全局。借老子的话赞扬说:以政道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就大事的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又借荀子的话:做帝王的能知人善用,才算才能。又借汉高祖的话说: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他们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六)制服敌人,贵在欺诈。裴作俭对他的部下说:用兵的方法是:安抚将士贵在真诚,制服敌人贵在欺诈。《长短经》的作者借姜太公的话:“作战不能使部队分散转移,不能与之言奇。”因为孙子说:大凡作战以主力部队的敌人正面交战,以奇兵包抄偷袭,这叫出奇制胜。魏王豹反叛汉王,刘邦让韩信去讨伐魏豹,魏豹在苗河东岸的蒲坂布置重兵,堵塞了通往临晋的道路,韩信于是布置疑兵,假装要乘船偷渡到临晋。与此同时,让一部分士兵借助能漂浮的水桶为工具,从夏阳渡河,偷袭魏豹的后方重镇安邑,引用孙子的话说:本来要攻击近处,却要显示远攻的样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知,奇正是用兵打仗的要旨,《经书》说:行军打仗不过“奇”“正”两种,然“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正的变化,就象圆环一样,无头无尾,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谁又能穷尽它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今人评论古人,不应只注意其表面现象,应将思维深深地进入当时的环境中去猎物,像亲临现场一样,注意时代背景为重点,剖析发生的事情才能深知其意所在。应借鉴司马迁作《五帝本纪》的结束语,所讲:“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望今之学者深思。

历史风云早已尘埃落定,唯有乾陵耸立的无字碑在默默评说一代女皇的是非功过,见证了女皇奠基的大唐盛世走向巅峰,见证一个个王朝的兴衰起落。一代纵横家赵蕤走完人生之路也效仿女皇留下无字碑。他尊崇的女皇那百折不挠的斗志和深谋熟虑的权谋至今仍为世人所用;他颂扬的嫘祖圣地碑,将千秋万代铭刻在她的子孙——中华儿女的心中。

 

 

                           作者:盐亭县嫘祖文化研究会顾问

                           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顾问

 

                            2013年10月31日

中华父母黄帝嫘祖颂歌大联唱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母亲节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父亲节
留言
  • 标题
  • 内容
提交
                        咨询热线:15181449888 E-mail:719516185@qq.com 传真:0816-2279509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民生路6号  欢迎来电咨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17 绵阳和谐人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备案号:粤ICP备14000102​